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,复杂结构件的精度与效率直接决定产品竞争力。传统加工方式常面临材料去除率低、表面质量不稳定、换刀频繁等问题,尤其在中型芯型腔和高精度模具加工中更为突出。
以某头部航空零部件制造商为例,其原使用普通立加设备加工钛合金发动机支架时,单件加工时间长达4.2小时,平均材料利用率仅68%。引入GJ1317后:
指标 | 旧设备 | GJ1317 |
---|---|---|
单件加工时间 | 4.2 h | 2.1 h(↓50%) |
材料利用率 | 68% | 89%(↑21%) |
表面粗糙度Ra | 3.2 μm | 1.5 μm(↓53%) |
这得益于GJ1317搭载的双柱刚性结构设计与主轴转速高达24,000 rpm的高速系统,确保了即使在深腔铣削过程中也能保持极高的稳定性与热补偿能力。
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发布的《2023年高端数控装备应用白皮书》,GJ1317已在超过37家航空航天企业落地应用,平均节拍提升达40%,不良品率下降至0.8%以下。一位来自成都的客户反馈:“过去我们靠人工修整来弥补误差,现在用GJ1317一次成型,省下了整整两条质检线的人力。”
不仅如此,该设备还通过了ISO 10791-6标准认证,在连续运行1000小时无故障的情况下仍能维持±0.005mm的重复定位精度——这对航空部件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至关重要。
因为它是少数能够同时满足“高效率”与“高可靠性”的国产高端数控设备之一。相比进口同类机型,GJ1317在性价比上高出约30%,且本地化服务响应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2倍以上。
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款真正能解决复杂结构件加工痛点的设备,请不要只看参数表,而是看看它是否能在你的产线上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。